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巨型要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这些曾经的铁壁防线却陷入了尴尬境地——既无法突破敌人的攻击,又难以抵挡进攻的敌人。尽管这些要塞拥有坚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强大的火炮和先進的防御设施,它们却几乎在战斗的初期就被摧毁得几乎不留痕迹。
例如,法国的马奇诺防线、比利时的埃本埃马尔要塞以及英国的新加坡海军要塞,都是一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次遭遇失败的防线。这些巨大的军事建筑,尽管具备强大的防御能力,却未能阻止敌人的侵略。同时,还有一些防线永远停留在纸面上,如法国的“达拉第防线”、国民政府的“国防线”以及日本的“东方马奇诺”和德国的“西墙”等,这些防线虽然名声赫赫,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展开剩余85%然而,尽管大部分要塞沦为失败的象征,布列斯特要塞却以其令人惊叹的坚韧给世人带来了惊喜。在面对敌人突如其来的进攻时,这座要塞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守军不足,领导缺失,缺乏粮草和水源,武器弹药短缺,但依靠着百年历史的砖石建筑,它坚持了整整29天。
与布列斯特要塞的悲壮不同,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命运则要稍微好一点。自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时期起,这座要塞便成为了俄罗斯(后来的苏联)的重要海军基地,经历了两代人的修建和维护,拥有12个坚固的永久要塞群,占据了总量的75%。其中,“马克西姆·高尔基”双联305毫米要塞炮的射程达到44公里,整体包裹着200至300毫米的装甲,顶部浇筑了四米厚的混凝土,堪称坚固至极。对于这些海防工事的守卫者来说,他们信心十足,誓言要消灭一切从海上来犯的敌人。
然而,德国的进攻并非按照常规路线进行。德军并不打算从海上进攻,而是选择了陆路攻打塞瓦斯托波尔,这使得要塞的守卫者们对他们的海防工事感到有些束手无策。
德军第一次进攻要塞的是由曼施坦因指挥的第11集团军,该部队下辖7个步兵师和一个罗马尼亚军团,发起了从彼列科普地峡方向的进攻。此时,驻守要塞的苏军士兵来源复杂,其中不少部队在之前的克里米亚战役中已损失惨重,士气低落。周围的战局也并不理想,许多部队撤退到远处的半岛,直到最后才赶回塞瓦斯托波尔。根据这种局势,1941年10月30日下午16时,红海军的岸炮部队终于打响了保卫战的第一炮。
守卫要塞的苏军仅有2.2万人,包括海军陆战队、第2海军陆战团和一支志愿者队伍,以及一些学员和训练部队。舰队方面,黑海舰队派出了3艘巡洋舰和5艘驱逐舰提供火力支援。尽管如此,关键时刻要塞的主力仍然依赖老旧的岸炮来进行防守。
在这场持续的战斗中,马克西姆·高尔基一号炮台迅速成为了最为关键的防线,它的存在极大提升了守军的士气。炮台在250天内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没有援军到达的情况下,依靠着红海军的火力支援,守军坚守住了要塞的防线。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30号炮台不仅打击了德军的步兵,还摧毁了他们的大量装甲车和卡车,甚至在多次夜间轰炸中,也给德军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和损失。尽管德军在进攻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但要塞的守军仍坚持了很长时间。
11月9日,苏军终于得到了支援,成立了塞瓦斯托波尔防区,任命了新的司令,并组织起防御力量,此时要塞的总兵力达到5万人。尽管援军增加了守卫人数,但由于此前的连续败退,滨海集团军的重型武器大多损毁,只有20门火炮可以使用,守军的火力支援依然主要依靠岸炮和海军的舰炮。
随着新的防线设立,德军的进攻依然没有停止。11月11日,德军发动了新一轮进攻。虽然经过长时间的激战,德军依然未能突破要塞的防线,但却在部分区域取得了小规模的突破。直到11月21日,德军才因进展缓慢而暂时停止了进攻。
1941年12月17日,德军再次发动进攻。为了缓解塞瓦斯托波尔的压力,苏军派遣了两支集团军向刻赤半岛发起反攻。面对苏军的进攻,曼施坦因不得不暂停对塞瓦斯托波尔的进攻,转而集中力量应对刻赤半岛的战斗。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德军逐渐取得了战场的主导地位。最终,在代价惨重的战斗后,曼施坦因凭借着7500人的伤亡,成功击败了苏军的第44、第51集团军,俘虏了17万人,并继续向塞瓦斯托波尔进军。
到了1942年6月6日,德军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进攻,针对塞瓦斯托波尔的各大炮台进行了猛烈轰炸。尤其是“古斯塔夫”巨炮的一发炮弹,直接命中了要塞的弹药库,引发了巨大的爆炸。接着,德军的步兵开始展开进攻,经过激烈的白刃战后,斯大林炮台最终被占领。
到了6月17日,德军开始了对高尔基1号炮台的进攻,经过1300多门大炮的连续轰炸,炮台的钢铁装甲和混凝土层终于被摧毁,守军全数阵亡。德军在接下来的进攻中,一步步突破了防线。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战斗,最终在1942年7月2日,德军攻占了高尔基2号炮台,并宣布苏军为市民安全而投降。此时,塞瓦斯托波尔的守卫战终于结束,持续了250多天的战斗落下帷幕,德军阵亡2.4万人,曼施坦因也因这一胜利升任元帅。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天眼-南京股票配资网-浙江配资网-场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