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在与俄罗斯边境的桥梁上修筑工事,这消息一出,立刻让人心头一紧。许多人都在想,这是不是预示着又一个乌克兰即将出现?这种直接的敌意表现,甚至被视作开战前的最终信号。这股紧张态势,正把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推向危险的边缘,让“俄罗斯后院要起火”的担忧显得真实起来,而且它们这一次,似乎完全没有遮掩自己的意图。
今年8月3日,乌克兰媒体报道了爱沙尼亚在纳尔瓦河上连接纳尔瓦市与俄罗斯伊万哥罗德的桥梁上动工的消息。混凝土反坦克障碍物已经矗立起来,铁丝网缠绕其间,大型金属闸门也已安装到位。
到今年9月底,可伸缩的金属护栏预计会完工。目前这座桥已经禁止车辆通行,仅留下人行通道,实际已经截断了两国间的陆路要道。
爱沙尼亚的军事化行动不仅限于此。他们在纳尔瓦地区正着手建立一座军事基地,并沿两国边境大规模修建防御工事,比如挖掘反坦克壕沟。
今年,爱沙尼亚预算中拨出440万欧元专门用于这些工事建设。按计划,到今年底,将建成28座掩体以及若干设备和弹药储存设施。
边境设防,倾力备战
即将公开的爱沙尼亚未来四年国防预算显示,计划拨款100亿欧元用于军备。这其中,三分之一将用于采购武器,四分之一用来补充弹药库存。
值得注意的是,爱沙尼亚202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395亿欧元。如此高额的军费投入,无疑显示出其“穷兵黩武”的姿态。
爱沙尼亚官方对此态度坚决,声称“一切都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些决策“是正确的”。
整个波罗的海三国都在积极扩充军备,军费开支已超过北约设定的占GDP2%的目标。爱沙尼亚集中精力引进新一代防空导弹系统、侦察无人机,并组建快速反应旅。
拉脱维亚则采购了多管火箭系统和远程反坦克导弹。立陶宛也同样在全面整军备战。
在对抗俄军的背景下,爱沙尼亚提出了更换步兵战车的计划。虽然官方理由是现役的CV-90步兵战车已接近使用寿命,但他们决定先将其封存,而替代车型还需要3到4年才能选定。
这种不寻常的操作背后,外界普遍认为,爱沙尼亚的真实意图可能是将其现役的CV-90步兵战车军援给乌克兰。
小国心结,反俄急先锋
波罗的海三国之所以如此积极反俄,原因复杂。它们曾与俄罗斯拥有“共同祖国”,后来选择“分家”。现在,三国可能担心俄罗斯会“算旧账”。
于是,它们反复强化“俄罗斯是敌人”的观念,手法不断翻新。三国指责俄罗斯军机多次在其毗邻领空进行挑衅,试图施压,检验其防空响应能力,并制造持续的心理威慑。
然而,这些指责很少提及波罗的海三国自身先前的反俄行动,以及它们积极组织的反俄军演。难道只能北约反俄,不允许俄罗斯防备北约?世界上没有这么好的事情。
波罗的海三国还指责俄罗斯舰艇在波罗的海演习时,多次切断其与北约舰艇的通信链路。这种说法很难证实,究竟是三国海军技术不足,还是确实受到干扰,无法判断。
三国还声称存在“迫害妄想症”,指责“俄罗斯情报人员利用俄语媒体和社交平台,对波罗的海三国开展信息战”,甚至“针对当地俄罗斯族群进行分化鼓动”等。这些说法,都更像是为了编造借口。
波罗的海三国在反俄问题上不计成本,即使明知制裁俄罗斯会损害自身经济,也毫不放松。例如,爱沙尼亚将与俄罗斯有关的油轮列入港口禁运名单。
此举导致其国内部分燃料价格上涨和供应紧张。它们还对国内的俄罗斯族群采取行动,将其作为打击对象。
地缘棋局,谁是炮灰?
波罗的海三国的行动背后,北约的角色不容忽视。今年5月至6月,北约在该区域举办了“捍卫者欧洲-2025”和“北部海岸”等大型演习。
北约军队也不时进出波罗的海三国,目前德国、法国等国的部队仍驻扎在此。这些军事存在无疑为三国的反俄立场提供了支持。
从地理位置看,波罗的海三国如同俄罗斯的“后院”。而现在,这片后院似乎正主动点燃自身的火焰。
这些小国,似乎忘记了自己在大国面前的分量,在争斗中,它们冲得最猛,也最可能成为牺牲品。
然而,俄罗斯并未因北约掀起的反俄浪潮而退缩,反而继续在俄乌战场上节节胜利。这意味着,指望北约完全对抗俄罗斯的策略,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现在,真正需要担心的并非俄罗斯,而是北约。而其中首当其冲,担惊受怕的,恐怕正是将自身国土变成前线的波罗的海三国。
笔者以为:前线边缘的抉择
将自身国土变成冲突前线,波罗的海三国正以一种近乎狂热的姿态对抗俄罗斯。这种策略,在俄罗斯军事行动未止、俄乌战争前景不明的背景下,充满了不确定性。真到了那一步,这些国家能等来谁的援手?这些小国是会如愿获得安全,还是不幸沦为某种结果的代价,这是摆在它们面前,也警示着世界的一个真实问题。
配资天眼-南京股票配资网-浙江配资网-场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