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那声惊雷,炸醒的却不仅仅是沈阳城。它在每一个中国人心里,刻下了一道永不愈合的疤痕。三十万东北军,面对一万五千日寇,竟选择放下枪杆,任由白山黑水沦陷。
每当提及,总有人为少帅张学良辩护:“实力悬殊啊,那是为了保存实力,不让百姓白白送死!”可这背后,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考量和遗憾?今天,咱们不急着评判,只把这历史的切片,掰开揉碎了细细品味。
那年秋天,沈阳城外炮声隆隆,日本人悍然发难。最让人心惊肉跳的,是坐拥雄兵的东北军,竟然选择了“不抵抗”。这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不仅让东北百万平方公里河山瞬间沦丧,更像一根尖刺,深深扎进民族记忆的骨髓里。它像个巨大的问号,横亘在历史长河中:这究竟是一次无奈的撤退,还是一场无可挽回的战略失误?
“实力悬殊”的说法,乍一听确实情有可原。但一个月后,黑龙江的马占山将军,手里不过三个团的杂牌军,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面对三万多装备精良的日伪军,尚能在江桥浴血坚守半月之久。这说明什么?说明东北军并非真的不堪一击,说明即便在再不利的局面下,抵抗的火种也完全能够被点燃。
那么,张学良的“不抵抗”,到底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一纸命令就能决定的吗?后世许多人,总喜欢把责任推给蒋介石的一道“不抵抗”密电。说是张学良身为军人,理应服从命令。这个解释,听起来好像很有道理,也让张学良显得无奈而被动。然而,细细一品,这话却经不起推敲。
当时的张学良,虽说挂着国民党副司令的头衔,可骨子里,他依旧是割据一方、实力仅次于蒋介石的“东北王”。一个能够号令三十万大军的实权人物,会仅仅因为一份电报,就轻易放弃父辈打下的基业,置家仇国恨于不顾,甘心背负千古骂名?如果蒋介石真有如此强大的控制力,那他大可以直接一道命令,让张学良交出兵权,放弃东北王的地位,以蒋介石的性格,恐怕早就这么做了。
所以,把责任一股脑儿地推给蒋介石,是对那段历史的极大误解。实际上,能让张学良做出放弃东北决定的,只有他自己。蒋介石的命令,即便真的存在,也只可能是个顺水推舟的“台阶”,绝不是决定命运的“锁链”。
抛开“命令论”不谈,我们不得不深入张学良当时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战略考量。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像一根主心骨,贯穿了他的决策,那就是“以夷制夷”。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就成了列强餐桌上的“盛宴”。列强之间利益犬牙交错,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制衡关系。聪明的中国政治精英,便摸索出了一套“以夷制夷”的外交策略:当自己被一个列强欺负时,就想方设法借用其他列强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这套方法,在历史上并非没有成功案例。甲午战争后,日本占据辽东半岛,结果法、德、俄三国联手干涉,硬是逼着日本把“吃到嘴的肥肉”又吐了出来。八国联军侵华,沙皇俄国趁机吞并东三省,结果英美又扶持日本,直接在中国的土地上与俄国开战,最终把俄国势力赶出了南满。这些成功的经验,无疑在张学良这一代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
对张学良来说,日本人吞并东三省,本质上就是打破了列强间的均势。他很可能沾沾自喜地盘算着:你吃相越难看,列强就越忌惮,反弹得也就越厉害。等到英美等西方列强出手制裁日本人,我不就可以回到魂牵梦萦的大东北了吗?何必自己当那个“冤大头”,去跟日本人死磕,白白消耗自己的实力呢?
这个小算盘,在旧的国际秩序下或许可行,但在1931年的历史节点,却彻彻底底打错了。张学良忽略了最关键的一点:国际局势变了,大环境已经不再是往昔了。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全球正深陷“大萧条”的泥潭,各国自顾不暇,根本无意愿为了中国和日本打一场大战。最终,他等来的,只有国际联盟几句不痛不痒的谴责,和后世史书里“国际调停”的千古笑话。张学良的悲剧,正是历史惯性思维与时代剧变的残酷碰撞。他带着旧世界的地图,想走新世界的路,最终迷失在时代浩浩汤汤的洪流中。
如果张学良当年没有指望虚无缥缈的国际调停,而是选择了自力更生,结果又会如何呢?有人会说,东北军能打吗?三十万大军听起来吓人,但真刀真枪干起来,能扛得住吗?答案是,能打,而且机会很大。首先看武器装备,东北军当时在全国是数一数二的,仅次于中央军。张作霖在位时,在东北修建了大量兵工厂,白山黑水资源丰富,足以支持一场长期的战争消耗。
再看兵员素质。江桥抗战的马占山,台儿庄战役的于学忠,都铁一般地证明了东北军并非“庸师弱旅”,他们“非兵不勇,只是将太怯”。更何况,东三省是东北军将士的老家,妻儿老小、祖坟都在那里,士兵们没有后退的余地,一旦开打,保家卫国的热情必定能够被彻底激发。
仅仅一年后,上海爆发了“一·二八”淞沪抗战。蔡廷锴的第十九路军,一支地方军阀部队,以区区五万人之众,硬生生扛住了日本海陆空七万人的轮番进攻,坚持了一个多月。要知道,十九路军无论是装备还是人数,都远不如东北军,他们面对的敌人,也远远超过了九一八事变时日军那一万五千人的关东军。这样都能抵抗月余不败,三十万东北军抵抗一万五千日军,真的有那么难吗?
当然,有人会说,日军后面还会增兵。这确实是问题,但也要看当时日本的国内情况。彼时的日本,也深陷大萧条危机,失业率飙升,大量流民涌入军队。这使得日本国内出现了“统制派”和“皇道派”两大势力。统制派是政治精英,谙熟国际规则,主张对外“零敲碎打,逐步蚕食”。而皇道派则是一群急于改善境遇的“失业暴民”,他们思想激进,主张“横冲直撞,不顾后果”。九一八事变的主导者石原莞尔,便是皇道派的代表人物。
设想一下,如果当时张学良能够有效遏制住那一万五千名关东军的进攻,那么台上的统制派很可能会将这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皇道派分子拉回去砍头,以此维护国内秩序和国际形象。然而,张学良的“不抵抗”,却让这些皇道派建立了“不世战功”,彻底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他们用“实践”证明了自己那一套才是“正确”的,从此皇道派势力一发不可收拾,日本也因此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全面扩张的道路。反之,如果抵抗,至少能给统制派一个“打压”皇道派的理由,或许能延缓日本全面侵华的步伐。
即便我们假设,东北军最终还是挡不住日本举国之兵,那么,东北还有没有翻盘的机会?答案是,或许还有外援可以依靠。这个外援,不是当时自顾不暇的英美法,而是北方的“沙俄继承者”——苏联。东北这块战略要地,自晚清以来,一直是日本和沙俄反复拉锯的焦点。苏联完美继承了沙俄对中国的领土野心,对东北同样垂涎三尺。当年,张学良还曾为中东铁路与苏联交过手。
如果日本人举全国之力攻打东北,当时的国民政府和国内其他军阀都靠不住,但苏联人,却可能靠得住。凭借他们对东北的领土野心,以及在日俄战争中与日本结下的旧仇,把他们放进来,那必然是一场“两虎相争”的局面。届时,张学良或许可以选择站在苏联一边,将日本人赶出东北。苏联能否打过日本?后来的诺门坎战役已经给出了答案:日本作为一个三流工业国,在老牌列强面前,是不够看的。
有人会说,这是“驱虎吞狼”啊!赶走了日本,引来了俄国,东北不还是沦陷吗?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的战略差异。日本人独吞东北,西方列强或许会咬牙默认。但如果苏联能独吞东北,那么,就算西方列强身陷泥潭,他们也会拼尽全力帮助中国把苏联人赶出去。为什么?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政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共产主义的扩张,是发自骨子里的恐惧。
这种恐惧,今天的我们或许很难真切体会。一战时期,德国在国内共产党起义的背景下,在战场上没有明显败绩的情况下,却选择了不战而降。二战时期,法国的崩溃,也与巴黎的共产党骚乱不无关系。对西方而言,宁可国破家亡,丧师辱国,也不能让共产党得利。其他国家打过来,那是图财,共产党打过来,那是图命啊!有了这个前提,但凡张学良能够坚持抗战,保住东北老家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回顾这段历史,张学良晚年曾说:“九一八事变是他自己的责任,不是蒋介石的过错。”很多人以为他在为蒋介石开脱,实际上,这句“我的责任”,可能真的是他晚年深思熟虑后的肺腑之言。他或许终于明白,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自己下错了那一步棋,酿成了千古遗憾。
配资天眼-南京股票配资网-浙江配资网-场内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